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重要活动 >

长江经济带思想沙龙(第21期):高质量建设数字中国

11月3日晚,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以线上会议方式成功举办长江经济带思想沙龙(第21期),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的专家学者围绕“高质量建设数字中国”主题进行了充分讨论,提出了前瞻性、专业性的对策建议。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倪秋萍主持。

在主题演讲环节,四川省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周涛教授以“浅谈数字经济发展与数字政府建设”为题分享了相关成果,建议:

数字经济建设可从八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抓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契机,建设高效的存储、计算和通信体系。二是要统筹建设政务信息化系统和全域感知体系,应按照资源集约机制,由本地国有独资平台公司负责政务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并加快形成一支本地化的研发团队。三是要汇聚和运营政务数据和公共数据,选择适合的方式汇聚数据,加强数据治理。四是要打造数据要素的流通体系,建设包括开放、共享和交易等形式的要素流通体系。五是要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的场景和赛道,一方面要在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功能中挖掘相关需求;另一方面要协调国有企业发现自身转型升级中的相关需求。六是要提升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解决地方政府股权投资聚集度不高和活跃性不强,市场化、专业化数字经济风险投资基金缺少,传统机构债券融资通道不畅等问题。七是要支持数字经济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持续开展科技情报调研,掌握全球数字经济核心技术,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半导体技术发展的瓶颈和趋势。八是要培养和引进数字经济发展亟需的梯度人才,既需要能够建设数据中台、编写智能算法、设计和制作智能芯片的高级专家,也要培养包括数据标注和数据运维等基础性工作的专业人员。

数字政府建设则要把握“深度统筹和统一”这个核心,可从三大方面推动。一是统一数字基座,包括基础设施、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二是统一建前阶段,包括需求论证、规划设计和适配测试。三是统一建后阶段,包括系统运维、数据运营和绩效评价。其中数据标准、技术标准、需求论证、适配测试和数据运营需高度且全面统一,其余板块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以上各个板块中,需求论证、绩效评价等需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建设,其余部分则应当由政府平台公司牵头。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姚建明教授以“数字中国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是发展的动力,因为数字经济解决了科技创新资源来源和市场的问题。但是目前全球数字经济和企业数字转型都还处在起步阶段,智慧工厂、智慧物流的底层逻辑还是上个世纪信息化的基本架构,需要再用新的逻辑和理念重新架构起数字化转型体系。目前,可以看到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生态的发展覆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在发展时要注重主体与局部的统筹规划,避免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

建议数字化转型要紧紧把握住“全面”和“创新”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先从理念上接受数字时代变革思路,在实现数字化转型时,应在数据技术和计算技术方面着重发力。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数据技术的难点在于如何更好地获取数据,所以可以转变思维,数字化转型不一定要依靠庞大的数据量和AI,只要能解决问题才是未来的发展思路,要把数字技术创造的价值体现出来,因此,数字化转型的重点要不断地创新,但是创新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要以解决问题为根本。

在嘉宾讨论环节,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中国调查用户数据中心吴翌琳教授指出,要推动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数字经济、数字城市发展,最好的方式是以数字化转型为目标,推动新一轮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以整体的数字化转型来驱动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治理方式变革。体现如下:一是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中,政府的效能得到显著提升,在创新政府治理和服务模式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二是数字化治理的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初疫情的暴发凸显了各地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水平,突发事件的倒逼下,数字经济、数字技术在健康码建设、人员流调等方面都发挥了大量作用,大大提升了办公、精准防疫等活动的效率,数字化治理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档升级。三是数字城市的建设能够完善民生服务和保障。立足于基本民生,精准触达,深化便捷就医、购物等示范应用场景,在教学、交通出行、观光旅游、文化体验等方面推广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场景应用。

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在吸取先进城市的建设经验,推进数字化进程中,还需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数字城市建设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数字化服务、数字化活动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广大市民的接受能力。二是数字城市建设要及时形成相应的制度法规配套。数字化转型是系统化工程,不仅要把服务从线下转到线上,更需要政府部门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流程都发生数字化的改变,这就要求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指引。三是数字城市建设要注重数字安全。随着城市数字化转型、元宇宙等概念的发展,各领域的安全风险从线下的物理世界转移到线上虚拟世界,甚至扩散到网络暴力等事件中;城市中存在的大量摄像头、人脸识别等挖掘个人信息的渠道,在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的同时增加了数据被非法利用的风险。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黄寰教授围绕“数字乡村”为主题进行了发言。“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因此在数字中国建设中,农村地区不应被遗忘,而是应当更加凸显。数字中国建设强调“数实融合”,更多侧重于制造业和现代工业方面等实体的数字建设,而数字乡村建设应当加以重视。数字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乡村治理数字化;第二是农业生产数字智能化;第三是农民生活智慧化。这三个方面对应了“三农”的不同角度,诠释了数字中国在乡村中的演绎。

在数字乡村的建设中,不是只强调农村问题,而是以县域为载体,实现数字化的城乡融合。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据的融合应用,实现对整个数字乡村建设的引领,这也是长江经济带乡村发展结合数字中国战略背景需要思考的问题。一要充分重视数据要素的发挥和价值的挖掘,工业领域或者城市地区对数据的沉淀有优势,而乡村地广人稀,数据采集不易,数据积累和价值挖掘比不上城市;二要营造乡村数字化生态,要让农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对数字生态形成自然而然的一种选择;三要注入金融活水,加大资金投入,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仅靠财政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市场金融力量和主体来营造数字乡村更好的氛围。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陈朝兵副教授围绕“数字赋能如何推动农村公共服务的高质量供给”主题进行了发言。

数字中国战略中,数字乡村是重要的一部分。一要重视和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投入资源建设数字化技术平台,促进数字技术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深度融合。二要面向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需求表达、决策形成、匹配实现、结果评价等环节,开发数字技术应用功能,营造数字运用场景,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表达赋能、决策赋能、匹配赋能和评价赋能,改善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能。三要组织引导村民、村委干部、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等主体加入公共服务数字化技术平台,利用数字技术调整自身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活动的行为模式,促进公共服务供给过程的民主化、透明化和协同化。四要重点利用数字技术赋能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参与路径闭锁、决策偏好政绩化、供给主体结构单一、信息化水平滞后等问题,全方位提升村民的公共服务感知水平,增强村民的公共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

广东海洋大学粤西数智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清华副教授围绕“共同富裕目标下数字赋农的社会学应用”主题发表了以下观点。

一是要让每个农民的数字入股,取得股权收入,让经济金融赋能农民,让农民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二是要实现数字封装产品进入农业,推动农产品升级,赋能农业发展,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差异化发展。三是要让数字流赋能农村,孤村不孤立,赋能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治理、应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长江经济带思想沙龙简介:

长江经济带思想沙龙是我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联合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通过“主题演讲+专家研讨”的模式,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础理论、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开展深入讨论,汇聚精英睿智,为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