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专栏 > 客座研究员 > 冯俊新 > 发表文章 >

[人大新闻网]2017年6月3日,参加世界经济论坛的主题是“逆全球化现象辨析:全球化进程

6月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第五届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报告厅举行。本次世界经济论坛的主题是“逆全球化现象辨析:全球化进程的逆转还是微调?”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出席论坛并致辞。他表示,事物的发展并非简单向着某个方向的线性变化,经济发展永远摆脱不了它的周期规律,全球化进程也是如此。全球化是有边界的,有上涨期和下行期,每个阶段都会呈现周期性变化,今天的逆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化的下行期或全球化周期性过渡缓冲期的表现,是属于全球化周期变化的一个发展阶段。目前,我们是否正站在全球复苏和技术进步新起点上,要看技术周期是否进入新阶段,利益分配协调是否完成,提供全球公共品机制是否得到革命性创新,国际政治博弈方式是否超过1914年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主持论坛开幕式。

论坛的第二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于春海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斌研究员、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孙浦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赵勇副教授、冯俊新副教授和范志勇副教授就相关议题进行了发言。

于春海教授表示,在现有的经验和逻辑当中,全球化的利益和好处似乎已经不用多说了,全球化带来的弊端也无法忽视。但是,以2008年的危机为转折点,全球化的各种数量指标显著下降,同时,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政策、制度乃至政治环境均有所恶化,各种逆全球化现象不断出现涌现。面对各种逆全球化现象,我们要思考对中国的影响如何,中国应该怎么应对?在此之前有一个基本的问题要回答,就是所看到的逆全球化现象本身的性质到底是一种短期变化、还是长期趋势性逆转。

张斌研究员认为,中国出口贡献在于出口市场份额增长。目前出口市场份额增速下降以及由此带来的出口增速下降并不代表国家的出口竞争力不行,这是一个资源配置优化的结果,没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过于担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WTO研究员院长屠新泉认为,逆全球化有一定波折,短期调整会有,但还形不成大的趋势,不会有大的动荡。中国针对美国贸易政策要静观其变。

孙浦阳教授认为,逆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政策不确定性的最直观体现。今天的逆全球化无论是逆转还是微调,都会给中国企业带来生存问题。“我国出口门槛低,产业发展不平衡,出口企业技术创新不足,出口市场范围窄,导致中国企业出口拥挤现象严重。因此会出现过度恶性竞争,对逆全球化反应敏感。”应该通过开源节流和提高竞争力来应对逆全球化的威胁。

范志勇副教授比较了中国所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此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区别,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特色体现在对沿线各国民心相通建设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人文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建设的重要手段。他分析了中国与中亚地区人文交流的现状,认为目前中国与中亚各国人文交流的发展滞后于双方经贸的发展,并分析了导致双方人文交流低水平徘徊的原因,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赵勇副教授认为,美国解决贸易失衡、促进制造业部门就业、实现美国的再次强大看似是美国“逆全球化”策略的目标,但从内在经济逻辑来看,美国“逆全球化”的努力实际上无益于这些目标的实现。因此,美国政府对经济条件的判断和政策制定存在着出现偏差的可能。美国逆全球化做法已构成事实上贸易战,对于美国经济而言,逆全球化战略实施的短期经济效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战略实施过程中调整成本的分配以及不同国家承担调整成本的能力。

冯俊新副教授对历史上几次“逆全球化”过程进行对比。他认为历史的启示和现实的约束条件,使得中美两国最终的博弈结果只能是通往更高程度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