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助力中国经济崛起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由此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体制改革释放中国经济活力
首先政府对高度集中和缺乏活力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增量改革。改革最先在农村和局部地区铺开,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迅速得到解放,农产品日渐丰富。之后在城市地区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探索。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此后,引入商品市场定价机制,同时,对中小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1987年十三大明确指出: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是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1990年、1991年先后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交所,开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征程。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指引下,1992年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改革思路。之后,开始利用股份制和资本市场,推动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逐步对国有经济进行存量改革。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又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至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中国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渐进改革和增量改革,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引入大大激化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同时,渐进改革和增量改革减少改革阻力,控制了改革风险,避免引起社会动荡,为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的改革路径选择明显不同于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和苏联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理论(所谓“华盛顿共识”),而是采取由点到面、先易后难的先增量后存量改革推进方式,创造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
开放助力中国经济腾飞
中国的改革开放包括对内的改革和对外的开放两个方面。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渐进式对外开放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自1979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以来,中国对外开放逐渐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城市和区域范围。1984年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为开放城市,1985年国务院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国务院决定新划入沿海开放区140个市、县,到1990年中央推进形成了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流域开放带。从深圳的率先对外开放,到沿海地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极大地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的增长地带。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对外开放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点,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石,开创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十年黄金期。
从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同年,中国先后向世界发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在新的时代,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全球新格局,中国对外开放正在向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
改革开放助力中国经济崛起
自1978年中国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到2008年中国GDP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到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33.5倍,年均增长 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的 2.9%的水平,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8.5%。中国对外贸易从1978年206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4.1万亿美元,增长了198倍,年均增长14.5%,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通过4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和迅速崛起。40年来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丰裕、从贫困社会走向全面小康社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创新驱动”,追求高质量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唯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原文链接:http://news.cri.cn/20181207/8c675a95-f483-30fd-9612-d2871d1844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