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专栏 > 高级研究员 > 肖汉平 > 发表文章 >

【光明网】肖汉平: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打造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动能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持续发展壮大。数据显示,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9%。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4.6%。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4.9%,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2.8%。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115万辆,比上年增长66.2%。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中国发展新优势。

全方位向推进中国科技创新,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当今世界正在进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新发现、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工程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动力超出预测,人类创新潜能也超出想象。面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科技创新是目前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掘经济新动力,推动经济转入高质量增长阶段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必要抓手。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革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并提出从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以及改革完善金融支持机制,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鼓励发行双创金融债券,支持发展创业投资。这些举措将全面推进中国科技创新迈向全球一流创新全国的行列,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

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革命性的科技创新离不开基础研究支持

在全球经济科技格局剧烈调整的新形势下,世界主要国家围绕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更趋激烈。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产业体系形成的活水源头,是科技强国建设的基石。历史证明,国家创新发展依赖于基础研究催生出的革命性科学发现和革命性技术创新。在全面创新驱动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要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创新一体化发展,更加重视建立“良性循环”的创新发展生态。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的,要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等。

基础研究存在不同类型,包括自由探索式基础研究和定向基础研究。前者是科学家兴趣驱动或是供给侧驱动,后者则是需求驱动。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好的科学管理需要遵循科学研究规律,针对不同类型的基础性研究创新基础研究管理方式。《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上述措施的推出,无疑有利于改善我国基础科学研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升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推动革命性科技创新。

当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机器人等技术革新组成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这些创新会带来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生物空间三者的融合。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创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成长;加快在各行业各领域推进“互联网+”。相信随着这些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我国经济结构将发生重要的变化,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经济增长新动能在经济发展中作用将不断增强。

借力新技术和边际创新改造传统产业,为传统产业升级赋能

科技创新存在革命性创新和边际创新两种主要类型。革命性创新是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边际创新则是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前提。《政府工作报告》据此提出几点明确措施,例如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等。这些措施无疑将推动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推动“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打造“中国制造”的全球品牌。

作者:肖汉平,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theory.gmw.cn/2019-04/09/content_327278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