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肖汉平:生态文明理念下现代城市发展转型的策略
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历史,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换时期。推动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4月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的《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讲话中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纳入中国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
作为工业文明的产物,现代城市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家园,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18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9.58%。随着我国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城市发展范式更需要体现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一、工业文明催生现代城市、大都市区和城市群,但也导致困扰人们生活的“城市病”,引发生态危机,引爆绿色发展浪潮,孕育生态文明新时代。
自从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之后,人类社会开始迈入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不但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而且也导致了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思想文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工业革命催生了现代城市,加快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有效提高了生产生活效率,也打破了人类几千年来以农村为主导的社会空间结构形态,催生了现代城市。而现代城市重塑了人类社会互动与合作的机制,强化了资源配置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促进了分工和专业化,推动了创新,使财富得以被更大规模地创造和积累。工业文明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利用资源的类型、范围和强度,城市为这样的改变提供了空间和机制上的支持,城市本身也因此得到快速的扩张。城市在空间形态和结构上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大都市区化、城市群迅速崛起,并成为一种令人瞩目的全球性经济空间现象。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对能源、电力和水资源的消耗,以及对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加之,新兴超大城市由于形成速度更快、人口规模更大、空间尺度更广,导致一系列困扰城市发展的“城市病”,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供水不足、能源紧缺、环境污染、秩序混乱,以及物质流、能量流的输入、输出失去平衡,需求矛盾加剧等问题。工业文明的困境催生绿色发展浪潮,形成相较于工业文明更高级别的生态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既是对工业文明的精华的继承,又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
二、以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为内核的生态文明需要城市建立“经济和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新范式。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从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到党的十八大将其作为战略任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明确指出:“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
城市发展的本质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占有和改造的过程,也是人类对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与适应过程。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对城市的认知和定位,更取决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理念。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正式提出了“生态城市”概念。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从上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生态城市经历了从构想和概念到目标体系,再到具体行动的演进过程。 国内外一些城市纷纷出台以生态城市理念为指导的城市规划,开展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但真正成功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转型的城市并不多。随着全球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市病日益突出,如何探索出未来可持续发展城市模式,成为一个时代命题。基于全球城市发展实践,2009年世界银行发起的“Eco2城市倡议”,即:Eco²城市或生态经济城市。旨在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Eco2城市将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使可持续经济发展成为城市未来成功的必要条件。生态经济城市(Eco2城市)是生态城市和经济城市的叠加,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新范式,它既不同于工业文明的经济城市,是一种促进环境和经济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的经济发达并生态友好城市范式。
随着我国迈向生态文明的时代,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型城市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在这种新兴城市里,不仅经济发达,而且环境优美,生态友好,这种新型城市就是生态经济城市。通过生态经济城市的建设实现经济增长、生态环境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改善有机协调,从而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城市发展新范式和高质量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新模式探索实践。
中国作为一个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中的经济和人口大国,正面临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城市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因此,如何在新时代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和经济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2月在视察四川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公园城市既非简单的经济城市,也非简单的生态城市,而是经济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有机融合的生态经济城市的镜像。正因为如此,在公园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建设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去实现一个或几个经济指标,而且要运用现代科技建造新的建筑,拓展市民的生存空间,让城市有更多空间用于绿色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宜居的生活环境,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本质上讲,公园城市既是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范式的探索,又是城市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高质量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新模式的探索实践。
追本溯源,城市的发展是人追求自身发展的空间反映,也是人与自然关系或人类文明在空间上映射。正如《城市的故事》作者约翰·里德所说,“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明确产物,人类所有的成就和失败,都微缩进它的物质和社会结构——在物质上的体现是建筑,而文化上则体现了它的社会生活。”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理念,生态经济城市是对工业文明视阈下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困境反思的产物,而公园城市作为一种具体的城市形态的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生态经济城市理念在中国城市发展范式中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公园城市建设不仅要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且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理念,更要体现我国推进城市化发展模式和路径转变的理论创新。
作者: 肖汉平,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19-05/23/content_748137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