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专栏 > 高级研究员 > 李迪强 > 发表文章 >

【 青海新闻网】李迪强:别把遗憾留下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林科院首席专家李迪强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长话的联系也是费了些周折,因为李博士总是在一些研讨会上繁忙,最后我们终于约定在某个中午的12:00进行——起码午休时间他不会开会。

“在青海调查普氏原羚我印象最深、对我触动最大的有两件事情。”李博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第一是在1997年4月,当时我们在湖东种羊场考察时发现,在沙地普氏原羚的足迹链中同时夹杂着狼的足迹,而且,那一次我们捡到了‘普氏原羚’的14条腿骨,由此可以判断在青海湖地区狼严重威胁着普氏原羚的生存;还有就是近年来公路的建设、特别是环湖东路的修通将本来就不强大的一个种群人为地分在了路的两旁。”

普氏原羚在流浪

很久以前,成群的普氏原羚自由驰骋在广袤的草原上,它们轻灵矫健的身姿和蓝天白云、草原湖泊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诱人的自然画卷;如今,环湖广阔的草场上,到处是如繁星、似云朵的家畜,成群的牛羊是一幅散发着浪漫和温馨气息的田园牧歌。

这是两个不同的但都非常美丽的画面,但是在动物保护专家看来,后一个画面无异是一场灾难——生态的灾难,普氏原羚的灾难。

记者:“普氏原羚这昔日草原上自由的精灵,如今的生存面临着重重的困境。”

李迪强:“普氏原羚是天然依赖于草原生存繁衍的草原动物,草原面积的大小和草场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其生存状态。青海湖环湖地区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给有限的草场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一方面,超载放牧使普氏原羚丧失了大面积的栖息地;另一方面,环湖90%以上草质较好的草场目前已全部承包给牧户,各家都建起了纵横交错的网围栏,直接限制了普氏原羚的生存与活动。在牧民放牧季节,普氏原羚只能生活在生境质量更差的沙丘地带和沙化草原,同时还受到围栏和天敌的阻隔和威胁。”

记者:“也就是说人类活动的扩展使普氏原羚不得不步步后退?”

李迪强:“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普氏原羚只能放弃草原,向沙漠退去。目前在青海湖地区,沙漠与草原之间的生态交错带是普氏原羚的主要栖息地。但是从湖区穿过的铁路、公路将普氏原羚的家园切割为岛屿状,尤其是新修的旅游公路通过湖东沙漠,车来车往的喧嚣打破了昔日的宁静,沙漠的隔离效应正在消失。所以说它们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它们在流浪。”

他们的家在哪里?

世界保护自然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专家组主席大卫·马龙说:“普氏原羚已经成为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中国有3种极危级的有蹄类动物:麋鹿、野骆驼和普氏原羚。麋鹿虽然很少,但已有圈养种群,且管理很好;野骆驼有600多只,且在蒙古也有分布;只有普氏原羚仅存活在青海湖周围,数量很少,且目前还没有圈养种群。因此普氏原羚是最濒危的。”

从1995年开始到目前,李迪强每年都要到青海来考察,“10年间数量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李博士的语气沉重:“对于一个种群来说,几百只的数量是非常少的,是很容易灭绝的。即使上升到一千只,它仍然是濒危的。”

记者:“来看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保护区?”

李迪强:“根据种群统计学,一个种群数量过小,遗传多样性也减少,这将会使种群十分脆弱并导致种群多样性的丧失。同时,种群过小也容易发生灾变,使种群消亡。目前,保护普氏原羚这一物种的惟一途径就是保护仅有的普氏原羚野生种群,当务之急是在现有的普氏原羚栖息地建立保护区。”

记者:“环青海湖地区如此广大,具体在哪里建立保护区最为适合呢?”

李迪强:“通过我们10年的科考,我认为首选应该在湖东种羊场建立保护区。因为:第一,这个地区沙地面积大,生存着普氏原羚最大的一个种群;第二,这里是一个国营的种羊场,不涉及牧民自主放牧的问题,协调和沟通的工作好做一些。这中间,一定要与当地政府以及湖东种羊场协商,对草场围栏进行必要的限制——降低网围栏的高度甚至取消围栏,为普氏原羚留出一片生存的空间。研究发现,网围栏的建立阻止了动物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躲避、捕食能力下降、能耗增加、多样性水平降低。网围栏还阻隔了发情期普氏原羚的活动路线,我们也曾观察到,一只雌性普氏原羚在网围栏外徘徊,虽然试着跳了,但是失败了。怀孕期间的普氏原羚更是难以逾越。在无法估计危险的情况下,普氏原羚会不顾一切地跳跃网围栏,结果就是悲惨的。”

人工饲养是必须

李迪强博士指出,建立保护区是就地保护普氏原羚野外种群的最有效途径,保护区能为普氏原羚提供生存空间和食物资源。但是,由于普氏原羚野外种群数量少,而且栖息地均呈孤岛状甚至是点状分布,种群小且基因交流困难,将使遗传多样性减少,抗灾变能力也弱,一旦种群遭到毁灭性干扰,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仅建立保护区并不能保证普氏原羚种群的维持与发展,只有实行人工圈养、建立人工种群,再对人工种群进行野化放归才是保护普氏原羚这一珍贵物种的根本途径。

记者:“野生动物进行人工饲养困难大吗?”

李迪强:“从理论和技术角度来说,蹄类动物是比较容易进行人工圈样的,人工饲养的基本方法也不是很难。”

记者:“也就是说可以开展这一项工作?”

李迪强:“我们曾经在个别的点上进行过人工饲养,但目前的问题是没有保护区,就无法有固定的场所和固定的人来做这个事情,资金问题也是实实在在摆在眼前的。”

看来,为普氏原羚建造一个属于它们自己的家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儿了,正如李迪强博士所说:“在动物保护史上,一个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种是一个重大事件。一个物种代表一个特殊的基因库,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一个物种所携带的无数基因代表了这一物种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其中可能蕴藏着对人类未来生活有所裨益的基因。如果在我们了解其生态、进化和遗传特征之前,普氏原羚便在这个星球上绝灭了,那么这座宝贵的基因库就永远地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不仅仅是对中国,而是对整个世界和全人类。”

发文来源: 青海新闻网

发文链接:http://www.qhnews.com/zt/system/2007/02/17/0020682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