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

【区域经济评论】黄寰:以产业绿色化协作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绿色发展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 是贯穿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始终的核心指 引。特别是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 大城市为中心形成的都市圈,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和 资源,不仅承担着引领经济增长的重任,同时也肩 负着构筑人民美好生活空间的重大使命。因此,推 进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必定是以绿色发展为导 向和目标的,需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等深刻融入城市肌体的高 质量区域空间重塑过程。产业活动是城市空间更 新的核心驱动力,而产业协作则是链接不同城市并 形成都市圈的核心纽带。经过多年发展,中国都市 圈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但是仍存在城市内外产业 协作水平不高、产业一体化水平不高、低质量同质 化竞争严重、城市间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同时 由于粗放发展带来的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使大城市的都市病日益严重。基于此,培育发展现 代化都市圈要坚持绿色发展,构筑绿色化的产业协 作体系,将绿色基因融入现代化都市圈培育建设的 全过程,遵循绿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化城 市间的产业绿色互补机制,构筑产业发展和生态文 明建设融合协调的城际绿色产业链,建立健全生态 环境共同治理的体制机制,积极培育发展践行绿色 发展理念、人居环境适宜、资源环境优越、产业布局 合理的现代化都市圈。

第一,促进中心城市的产业绿色发展。都市圈 的中心城市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促进其 产业绿色发展,有序引导绿色产业的集聚和扩散, 释放产业发展潜力,有利于中心城市引领现代化都 市圈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在中心城市中,需要积极培育绿色环保型的微观主体,绿色重建微观主体 组织结构,激发产业绿色发展的内在活力,在充分 考虑产业结构体系和生态环保要求的基础上实现 不同功能业务在中心城市的合理布局,强化中心城 市产业间的内在绿色联系。发挥中心城市资源要 素的集聚功能,使产业绿色化的关键环节在都市圈 内实现空间优化,提高要素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中 心城市的绿色发展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中心城市产 业的绿色化,带动周边区域产业逐步实现绿色化转 型。逐渐将不符合核心城市功能定位的产业从城 市中剥离出来,通过环境规制,提高准入门槛,促使 产业进行迁移或转型升级。 

第二,强化都市圈内中小城市产业绿色承接能 力。在都市圈中心城市的1小时通勤圈内,还存在 着众多必不可少的中小城市。强化都市圈周边地 区的产业协作对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具有重 要支撑作用。这些中小城市受制于区位条件、创新 资源和制度优势等因素,在坚持市场导向和资源比 较优势的过程中需要接受中心城市产业转移。但 在这一过程中,中小城市绝对不是污染型、高耗能 产业转移的天然场所,作为现代化都市圈的有机组 织部分,同样要坚持绿色发展。在现代化都市圈的 培育与发展中要不断强化圈内中小城市产业绿色 化承接能力,结合自身发展特色和环境容量限制, 充分利用中小城市在人力成本和土地等方面的优 势,逐步实现自身产业的集聚集约和绿色化发展,走 出一条都市圈中小城市产业绿色发展道路。 

第三,构筑都市圈城际绿色产业链。在中心城 市和腹地城镇推进产业绿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强 化不同层级城市间的产业协作,实现产业绿色要素在不同地域空间的科学组合,强化不同城市间互动 合作的纽带。立足于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通过发 挥比较优势,在要素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形成以产 业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社会生产组织模式和城际绿 色产业链。构筑城际绿色产业链是区域和产业系 统的深刻变革,是产品生产以利润最大化向可持续 发展永续能力建设的根本转变,是处于产业链上的 各个企业生产组织和地域空间的重构。构筑城际 绿色产业链,要充分发挥产业链的前向后向以及旁 侧效应,将分布于不同城市的不同产业环节绿色、 有机地联系起来,打破城际间的区域分割,实现要 素的圈域配置,培育发展绿色化现代化都市圈。

第四,以生态环境共治夯实都市圈产业绿色本 底。现代化都市圈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区域产业协 作,而生态环境的共建又为产业协作保驾护航。在 城市间进行产业协作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调 整不合理的产能,以生态环保倒逼都市圈的产业绿 色协作。都市圈各城市和城市间要实现生态环境 的共建,必须坚持推动生态环境协同共治,强化生 态环境联防联治,在实现产业协作的同时,同步提 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绿色、高效的现代 化都市圈。严格监管工业区、公共园区等重要生态 空间的生态用地建设和维护,通过制订统一的生态 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强对生态绿地、湿 地保护和河流湖水修复的跨区域保护力度,促成城 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生态环境共建共护机制。此 外,实现都市圈城际生态环境共建,还要注意协调 好各地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协商建立现代化都市圈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联合防治的协调机 制,更好地为产业绿色协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长久 保障。

作者简介:黄寰,男,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 (成都 610059),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 研究员(北京 100872)

发文来源:区域经济评论 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