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黄寰:多重机遇助力成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2017年召开新经济发展大会起,到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专门管理部门,再到打造新经济“2.0”版,历经3年的开拓创新,成都市新经济市场主体队伍不断壮大,新经济企业数量从18万增长到36万,新经济企业营收规模持续增加,营业收入超4000亿元,新经济市场活力十足。
那么,对成都新经济发展如何点评?目前成都新经济发展存在哪些挑战和瓶颈?“十四五”时期又将迎来哪些发展新机遇?……针对一系列问题,本网对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和数字胡焕庸线研究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四川高校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与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寰进行了专访。
三大成绩管窥成都新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目前,成都在致力于打造新经济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新经济主体实现量和质的双重提升、应用场景推动城市新经济发展创新实践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并取得了巨大突破和成绩,可圈可点。”作为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特聘专家的黄寰教授如是表示。
“哪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哪里就会孕育新经济之芽、盛开新经济之花、结出新经济之果。”据介绍,成都为培育适宜新经济发展的环境,从管理服务、政策、平台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举措,付出了巨大努力。自2017年成都新经济发展“元年”以来,伴随着“培育新动能”发展逻辑的转变,成都一步一步将新经济发展深化到城市转型战略的方方面面,通过举办新经济发展大会、建立新经济发展基金、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等一系列举措,极大促进了全市新经济加快发展、长远发展的“生态营造”。
“并且,在许多方面开创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先例,例如全国首发城市机会清单、专门设立全国首个新经济委等等,向全世界展示了新经济发展的成都作为。”黄寰说。
“大力构建以新经济为牵引的创新应用场景,健全完善城市机会清单供给体系,加快形成若干领域先发优势”,随着新经济不断壮大的主体,成都市场景营城的逻辑也日渐清晰。
黄寰表示:“场景”思维的转变和应用是成都新经济发展重要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探索。应用场景的构建为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全方位落地提供了重要的入口,也为新企业、新技术、新模式与市场的衔接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从成都市首创提出“城市机会清单”,再到2020年成都市“场景营城”理念及“场景9条”新政,应用场景不断推动城市新经济发展创新实践。
集聚顶尖要素资源力克内生瓶颈
据黄寰分析,目前,相较于上海、北京、杭州等产业链优势城市,成都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新经济健康发展生态圈,新经济各产业领军企业匮乏,大型企业引领作用不显著,核心竞争力较弱。
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根据IDC与浪潮联合发布的《2019-2020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成都人工智能产业未进入全国城市TOP10行列,与人工智能产业相对成熟的北京、上海相比显示出较大差距。
与此同时,新经济产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一定困难。尽管成都已经有新经济产业资金支持制度,但新经济产业在融资过程中仍面临较多制约:一是成都本地的创投机构数量较少,与上海、北京相比差距较大,仅是其1/10,尚未形成有规模、专业化的投资市场;二是部分以新技术为核心的初创型新经济企业,其前期研发投入较高,研发周期较长,相对缺乏吸引投资方看重的营收潜力和市场前景;三是部门以服务为主的新经济企业,因其经营特点缺乏固定资产,而动产抵押的难度较大且抵押率较低,导致企业融资成本负担较重。
黄寰接着表示:“但是,成都发展新经济也存在两大突破口: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成都新经济传统产业发展赋能;二是成都新经济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据了解,2020年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成都、重庆迎来极核增长的时代机遇。中央财经委员会将成都确定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一极,为成都在城市建设和新经济产业发展中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大力集聚顶尖要素资源提供了有利的切入点,也为成都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
随着人口的不断流入,成都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消费力也日益增强,已发展成为全国第四大市场。据DT财经联合联通大数据发布的《2019年流入人口城市排名》显示,成都人口流入排名全国第三,并连续两年排名全国前列。人口的流入一方面将加大新经济产业的市场需求,多样化的需求也为成都新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市场资源;另一方面将提升人才要素保障,吸引高层次人才来蓉,为成都新经济发展提供关键的智力支撑。
五大机遇助力成都新经济再发力
黄寰认为,“当前,成都新经济发展即将迎来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文化创意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新机遇”。
据了解,当前,世界正在进入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作为国民经济先导性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增速明显。“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也提出:要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据统计,2019年成都市电子信息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400亿元,同比增长14.07%,居全国前列、中西部城市榜首。2019年,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已发展成为具有上下游150余家企业的产业链,初步形成了从IC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等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十四五”期间将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强链补链,构建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
现阶段,成都智能制造全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同时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下一阶段,成都将聚焦传感控制、工业软件、系统集成服务和机器人等四大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成套装备,焊接、搬运和巡检机器人。
近年来,成都市文化创新产业繁荣发展,相继诞生《王者荣耀》《哪吒》《中国机长》等现象级文化产品。2019年,成都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459.8亿元,占全市GDP的8.6%。
“随着新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更新、更高的追求。成都市一方面将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需求,多样化的需求也为成都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市场资源;另一方面为文化创意产业和新技术、新产业进一步融合而创造更大价值提供强大动力。”黄寰说。
此外,在现阶段,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总规模达到了4300亿元,产业投资、利润近三年实现年均增长20%以上,布局了四大产业关键要素和核心功能的主要承载区域,分别是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天府中药城、华西大健康产业功能区。下一阶段,成都市仍将继续推进全国生物医药创新创造中心建设,并会把目标转向国际市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医疗健康服务首选地、国际医药供应链核心枢纽。
近年来,成都市大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不断完善智慧城市架构体系,推动以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试点城市,成都获得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50强、中国领军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创新成就奖、中国城市治理智慧化综合奖等荣誉。可见,成都在智慧城市治理方面已有一些基础。下一阶段,成都应聚焦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公共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最后,黄寰表示:“同时,新经济发展需要全市各区市县共同发力。我们组建了四川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与新经济研究中心,在配合成都市新经济委和新经济发展研究院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各区域发展新经济存在较大差距。高新区是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无论是人才技术还是发展资金、成效、环境方面,都远高于成都市区域平均指数。我们也建议各区市县进一步明确自身为主体的意识,深入产学研一体化合作,通过产学研互融、校企联动,挖掘潜力、激发活力、增强合力,进一步聚合新经济发展的人才、技术、资金、平台等要素,打造国际一流创新高地。”
来源:人民网
链接:http://sc.people.com.cn/n2/2021/0511/c345167-34718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