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家观点 >

【南京日报】肖汉平:以长江经济带为重点 加快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应该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构建相互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高效畅通国内经济循环,高质量对接外循环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也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塑造我国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内促外”,通过扩大内需市场促进对外开放,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在更大范围与更深程度上的全方位互联互通,关键是要消除国民经济各环节的硬堵点和软堵点,畅通内循环,打造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外循环。为此,既需要我们立足国内市场需求,不断做大国内市场需求规模,也需要我们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建设高质量全方位对外开放外循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迈向新台阶。

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循环畅通无阻是基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处于相对弱小状态,人均收入水平低,国内市场规模相对偏小。此时,我国实施“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战略。目前我国有14亿人口,近4亿中等收入人口,60%以上为城市常住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2020年GDP101.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9.20万亿元。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居全球第二,但人均水平仍存在巨大提升空间,未来我国一方面可以通过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加有效供给,释放有效需求,最大限度释放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创新驱动增加高质量供给创造新需求,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科技创新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目前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但国内经济中,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一些关键环节仍然存在“卡脖子”问题,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材料、零部件和装备严重依赖进口。在全球产业链分工顺畅时,可能不是问题,但在当前逆全球化背景下,就成为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重要堵点。为了有效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造高水平外循环,需要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强自主技术创新,解决一些影响经济全局和国家安全的核心关键技术、装备的“卡脖子”问题,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自主可控,国内经济大循环畅通无阻。

长江经济带拥有高效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要素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确自我发展定位,探索有利于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有效途径。

在新发展阶段,长江经济带将在高效畅通经济大循环基础上,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和价值链合理分工和协同发展,是打造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黄金经济带,也是我国经济活动中心所在、活力所在,拥有国内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长江经济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有责无旁贷的使命。

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地带,包括2市9省,向南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向北辐射中原、大西北,连接亚欧大陆桥、古丝绸之路。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2020年长江经济带GDP47.16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长江三角洲GDP24.47亿元。2016年以来,长江经济带新增9个自贸试验区、24个综合保税区,2019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

城市是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和科技创新资源的聚集地。长江经济带从东向西分布着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代表的长三角城市群、以武汉、长沙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成渝城市群,覆盖13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长江经济带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基础雄厚,战略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全国领先,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占全国比重均超过50%,集成电路产业占全国70%。此外,还集中了大批双一流大学、国家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新型研究机构和上海、合肥二家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张江高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重庆两江高新区、南京高新区、合肥高新区5个国家高新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科技创新资源和庞大的高端人才资源。加强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之间要素有序流动、制造业合理分工和科技创新协同,无疑有助于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瓶颈,高效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

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联通中外的铁路、公路、内河水运、海运、港口、航空运输网络使得长江经济带在国内外物流运输、人员流动中的发挥纽带作用。长江经济带铁路、高铁通车里程分别达到4.37万公里、1.54万公里,长江是横贯我国东西的水运大动脉,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干线航道上起云南水富港,下至长江入海口,全长2838公里。长江沿线港口基本形成了以国家主要港口为骨干、地区重要港口为基础辐射全流域和海内外的总体格局,形成了比较齐备的集装箱、铁矿石、煤炭等江海转运体系以及汽车滚装和液化品等专业化运输体系。

推动长江经济带与共建“一带一路”融合,助力全方位开放,打造高质量外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沿江省市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各自定位,主动向全球开放市场。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加快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支点建设,扩大投资和贸易,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在新发展阶段,推动长江经济带与共建“一带一路”融合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空间,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走出去,打造高质量全方位开放外循环的战略选择。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传统对外开放的重要地区。在面向经济发达国家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战略中,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长江经济带一方面需要调整对发达国家开放策略,推动更高水平、更高标准和更高质量的开放,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放的力度,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在新发展阶段,对外开放不仅需要高标准对接和参与全球经贸规则标准变革,而且要高水平对发展中国家开放,通过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和投资规模是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发挥大国经济优势,承担大国责任,推动世界经济向更均衡方向迈进。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推进国际经济循环,面向全球开放的主动脉,也是“一带一路”的主要交汇地带和重要战略支撑带。在新发展阶段,长江经济带应在高质量链接外循环,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可发挥重要作用。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应该充分各自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势,一方面继续推进高标准和高水平面向发达国家的开放,稳住传统外循环态势,另一方面通过加快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支点布局和建设,培育更多内陆开放高地,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加大与“一带一路”国家人文交流,促进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深度融合,构建高水平外循环。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拓展长江经济带和中国的发展空间范围,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的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技术优势,而且可以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构建国际国内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作者:肖汉平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来源:南京日报

链接:http://njrb.njdaily.cn/h5/html5/2021-06/02/content_61_254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