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绿水青山的优美画卷
图为(宜宾)长江生态治理项目
夏日的长江之畔分外凉爽。从临港经开区大石包到南溪区未来之门,沿途花草树木随风摇曳,20公里的长江生态治理项目南溪段一期工程,曾经的乱石滩头经过整理,错落有致地栽种上竹类、蕨类植物。放眼望去,长长的景观带犹如一条绿色飘带紧紧镶嵌在长江之滨,为母亲河的保护牢牢筑起了第一道生态屏障。
“风景好了,空气好了,这里每天游客都很多,我们的生意也非常好。”6月4日,在南溪区景观大道内侧经营凉糕生意的王开平在接受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采访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家乡好了,在家门口做生意,比打工强。”
2017年,长江生态治理项目有序开展长江岸线种植河滩地退出工作,减少因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南溪区参考土地征收标准制定了河滩地收回补偿政策,收回村民常年耕种的河滩地,罗龙街道谢坝村一组王开平就是其中之一。
当年的王开平还在广东一家物流公司打工。“年纪大了,地被占了,以后该怎么办?” 听说土地被征收,当时的王开平一百个不乐意。可如今,王开平经营的王三姐凉糕店每天能卖四五千碗凉糕,在外打工的女儿、女婿回家帮忙,加上店里十几名员工有时也忙不过来,“以前每年两三万元,现在每年三四十万元。”
依托长江沿线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南溪区逐步打造了滨江休闲旅游度假区、月亮湾、长城影视创意基地、红豆杉康养基地、欢乐东方·花海等旅游景区(点)。仅2018年,该区承办了中省市赛事节会80余场,带动大型宾馆酒店入住率保持在85%以上,全年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次,同比增加1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亿元,带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前三。
依托五大生态廊道,南溪区城市实现快速发展。良好的生态宜居品质,吸引了一大批在临港经开区大学城、科创城上班的高端人才来南溪居住生活,自2016年开始南溪区常驻人口实现净流入。
南溪区构建起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引领的生态产业体系。目前该区入驻企业305户,形成了食品饮料、装备制造、医疗器械三大主导产业,园区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仅2018年就成功签约总部经济项目8个。
万里长江第一城,必须是生态第一城。
近年来,宜宾责无旁贷扛起“守住一江清水”的政治责任,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启动了三江六岸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治理4大类,涉及临港经开区、翠屏区、叙州区、南溪区、江安县、长宁县6个区县,实施全长192公里的长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含企业搬迁、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超过200亿元,基本实现翠屏区丞相祠至南溪区段46公里全线生态修复。
在192公里的长江生态治理项目中,紧邻南溪段的临港段是老工业企业较集中的一段。2018年6月26日,在长江岸边屹立了32个春秋的宜宾天原集团的老烟囱轰然倒地,标志着沿线老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工作的全面完成。
投入110亿元对高污染、高耗能的老工业企业实施整体搬迁后,沿线23公里保留山体自然优势,维护原地形地貌,不进行开发建设,构建起水清岸绿的绿色生态廊道,营造出生态优良、环境优美的长江岸线。
然而,老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搬了之,多家企业在搬迁后,完成了自身转型升级。以宜宾纸业有限公司为例,企业搬迁后,做出的一项重大变革——全面实行以竹代木,从产品原料上实现转型升级。
较之木材的长生长周期,竹子三年育种,可年年砍伐。以竹为原料,宜宾纸业大力推动和引导各乡镇自行发展竹基地,带动竹农种竹,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环境友好的多赢局面。据介绍,2019年该公司预计全年采购竹片总量近86万吨,带动竹农收入5.6亿元左右。
以竹代木,宜宾纸业顺利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成为宜宾发展竹产业的一个新突破。公司生产的全竹浆产品深受用户欢迎,“金竹牌”全竹浆本色生活用纸受邀参加2019北京国际园艺博览会,亮相国际展台。
原文链接:http://np.jj831.com/html/2019-07/11/content_96167.htm;http://np.jj831.com/html/2019-07/11/content_96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