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宜宾动态 >

四川省宜宾市多措并举保护长江生态环境

为了美丽的一江清水长流

宜宾市三江口长江公园里,水质清澈。经济日报 记者 曾诗阳 摄

四川省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备。经济日报 记者 曾诗阳 摄

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四川省宜宾市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成效明显。不久前,记者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宜宾,探寻当地企业退城入园、当地群众退田还湖的故事。

“我们很早就在这里建厂了,整个园区加起来占地1200多亩,不少员工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工作在这里、养老也在这里,要搬走,实在舍不得。”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邓敏说:“可是,要恢复长江的青山绿水,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

天原集团位于四川省宜宾市沿长江老工业区,是我国最早的氯碱化工企业之一,曾是一家高污染、高耗能的老工业企业。按照宜宾市城市发展转型升级要求,天原集团从2015年开始整体搬迁,搬离长江沿岸。

经济发展和环保双赢

“我们调整了城市用地布局,先后投入110亿元,以引企入园或异地迁厂的方式,将沿江老工业区的企业进行整体搬迁,拆除岸线临水区域建筑,并对棚户区进行改造。”宜宾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环保局副局长王文斌告诉记者,宜宾市正在实施全长192公里的长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已经累计完成投资超过200亿元。

“迁厂除了能唤回记忆中的美丽长江,也为企业带来了转型升级的机遇。”邓敏说,“原来我们做的是基础化工,过去5年累计投入近10亿元搞污染治理,现在我们主要做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产业,是绿色环保的国家战略新型产业,治污投入大幅减少,还享受优惠政策”。

天原集团的转型发展是宜宾市求解“工厂围江”困局的缩影。近年来,宜宾市依法关停了不少利税过千万的化工企业,同时投资250亿元建成了20余个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正在或者即将实施的项目总投资额达350亿元。收入与支出的一减一增,彰显了宜宾市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

“以前我们的主导产业是机械制造、新型材料、食品饮料等,为了突出环保优先,目前已调整为以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主导,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王文斌说。

治理与生态修复并举

眉山市青神县江河纵横,水域面积达14.6%。岷江的重要支流思蒙河流经此处,流域面积约68平方公里。奔腾的河水给青神县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重大的污染防治压力。

几年前,受畜禽粪污、化肥农药、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等因素影响,思蒙河长期处于劣Ⅴ类水质,水体恶臭,对县内岷江流域水质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改善思蒙河水质,确保入岷水清,青神县大力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思蒙河流域内的3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实施提标升级,新建配套污水管网16.68公里,并强化畜禽养殖管控,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减排行动,关闭了畜禽养殖场23户,建成沼气池20口,减少畜禽养殖污水排放约7800吨。

养殖场关停后,当地群众收入是否受到影响?青神县兰沟村支部书记赵小健告诉记者,以前村民种田,一亩地一年最多收入千余元,如今,村民们以每亩1260元的价格将土地流转出去,再到政府建设的“海棠竹溪”生态项目去务工,每个月固定收入能达到1500元。

赵小健所说的“海棠竹溪”,是青神县为改善思蒙河水质打造的生态湿地。“我们对思蒙河沿岸的650亩种植用地进行流转,年均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约20万吨,并新建了4公里的竹溪,1万多平方米的湿地,种植了11个品种、60余万苗水生植物。”青神县县长徐琳介绍,经过海棠竹溪的自然净化,思蒙河氨氮含量下降近50%,空气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2018年,青神县旅游收入超过38亿元。“今年大年初一当天,有10万人到此旅游。现在我们村里有450余人从事旅游餐饮、娱乐休闲等服务产业。”赵小健说,“一开始村民不愿意流转土地,担心影响收入,没想到不搞种植养殖,不仅环境变好了,收入还涨了不少”。

“一滴墨汁会染黑一缸水,一滴污水会破坏整条长江,要保护长江,就不能让一滴‘墨汁’从我们这儿流出去。”在甘眉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园区管委会主任邓强说:“这50亩人工湿地,是我们园区三级废水治理体系的末端,采用‘多级人工湿地+氧化池’处理工艺,确保尾水中氨氮、COD、总磷等指标达到出水水质标准。”

做好水质保护“加减乘除”

据介绍,在三江生态综合治理工作中,宜宾市先后建成55.2公里城市绿道和44.5公里消落带,完成9300户棚户区拆迁和改造,取缔码头19个,完成沿江保护区内有毒有害化工企业搬迁、污水排放整治170家、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整治3014户,取缔采砂或堆砂场17个,并全面清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堆放点。

“护好水就是护好群众的水缸子。”眉山仁寿县黑龙滩镇镇长李超说。

李超所说的“水缸子”是黑龙潭水库,水域面积23.6平方公里,最大库容3.6亿立方米,是眉山中心城区、仁寿县全域、井研县城区域300余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水源。

为了确保群众用水安全,黑龙滩饮用水源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Ⅲ类标准。“要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仁寿县副县长陈双成介绍,近年来,市县两级政府做好“加减乘除”,积极开展水源地生态保护工作。

加法,新建1400亩生态湿地、800亩植物公园、1000亩绿地;开展消落带还绿试点工作,还绿面积30亩;计划新建外围湿地3500亩,新增绿地5400亩,保留涵养林5000亩,有效形成生态防护带。

减法,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沿湖农户5100余户2.1万余人,关闭、拆迁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建筑59处、农家乐16户,清理、关闭规模化养殖户220户和鱼塘1000余亩,消除养殖污染。

除法,指投资3亿元建设总长13.9公里的污水管廊,实现黑龙滩西北片区污水不下湖,同步建设地表水隔离工程,构建径流调蓄水体,连通岸边湿地、滨水缓冲带、水生态系统等,确保初期地表污水不下湖。

乘法,整合各方监督力量,落实相关部门监管职责,落实基层政府和组织的主体责任,发挥“1+1+1>3”的乘法效应,上下联动、群防群治。

“多措并举,黑龙滩水库水质好了,群众的水缸子就端稳了。”陈双成说,监测数据表明,今年1月至5月,黑龙滩水库水质与去年同期相比,高锰酸盐指数下降10.3%,总磷、总氮和化学需氧量均下降30%以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曾诗阳)

原文链接: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911/11/t20191111_335760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