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智能制造 宜宾闯出产业发展新路径
图为2019年7月4日宜宾日报A3版
2016年7月,宜宾市与深圳手机行业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9月14日,宜宾市第一家智能终端项目与临港经开区正式签约;9月27日,宜宾市人民政府印发《宜宾市支持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
2017年5月23日,首台“宜宾造”手机下线;6月4日,首台“宜宾造”笔记本电脑正式下线;6月8日,宜宾生产的第一台面向中高端市场的智能手机正式下线。
2018年2月26日,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宜宾造”产品走出国门;3月1日,临港智能终端产业物流专线开始运行;12月3日,宜宾市智能制造行业协会成立。
2019年2月28日,宜宾市智慧社区产业联盟启动;截至目前,宜宾共吸引并签约包括极米、朵唯、康佳、苏格等品牌企业项目在内的智能终端项目173个,产品业态涵盖手机整机、各类配件以及泛智能终端产品。
……
这三年,长江首城,三江之畔,智能制造热潮奔涌。
持续发力 产业生态初步构建
“企业从深圳搬到宜宾,是一次关乎生死存亡的考验,重要程度相当于2009年我创办朵唯这个品牌。”四川朵唯智能云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朵唯)董事长何明寿曾多次表示,宜宾市委、市政府发展智能制造全产业链的坚定决心,宜宾招商团队“非常高效、非常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他有了在宜宾发展的信心。
2017年初,四川朵唯落户临港经开区,并在当年6月开始投产。两年多的发展,四川朵唯实现了从单一的品牌运营到品牌运营与智能制造并重的转变,截至2018年12月底,公司具备年产智能手机600万台、主板1200万片的能力,全年实现产值超15亿元。
“今年我们将加快自建产业园的建设步伐,力争上半年完成整体搬迁,增线扩产,完成年初计划的最低产值20亿元,冲击目标产值30亿元的任务。”何明寿说。
作为智能制造配套企业,宜宾市智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威科技)也落户在临港经开区。
“我们当初看中的就是宜宾要发展智能制造全产业链的投资环境,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宜宾,我们也看到了商机。”智威科技总经理蒋杰介绍,公司于去年7月投入试运营,主要服务于智能终端(手机、平板结构件)、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精密加工制造行业,目前为华为、爱普生等提供产品,同时也为落户宜宾的极米、朵唯、苏格、酷比等本地智能终端企业实现本地配套。
不管是四川朵唯还是智威科技,都是宜宾智能制造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如今,宜宾已形成以手机整机产品为中心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纵向拥有方案设计、研发中心、零部件配套(核心模具、主板、显示屏、摄像头、中框和电池)、金融供应链、全国营销中心等各类企业,横向拓展到电脑、机器人、智能穿戴、智能门锁、智能医疗等泛智能终端领域。
而临港经开区在已列入四川省智能终端·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正按照国家关于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及管理的相关标准和要求,积极创建国家级智能终端产业示范基地,为宜宾加快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提供坚实支撑。
探索实践 产业带动效应显现
7月5日,在四川朵唯的生产车间内,品质部经理汪毅忙着对新来生产车间的工人进行技术指导。放在几年前,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家门口找到称心的工作。
“大学毕业后就在广东上班,一干就是10年,一直想回家就业,但是找不到适合的岗位。”汪毅是临港经开区白沙湾人,2017年,他和妻子偶然间看到朵唯内迁宜宾并且在大量招聘的消息。对于他来说,这刚好是个机遇。
“投简历、语音面试、视频面试,最后敲定了品质经理的职位。”处理好广东的工作,2017年9月5日,汪毅回到了临港。2天后,他前往四川朵唯办理入职手续,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汪毅看来,“离家近、方便照顾家人、有归属感、工作合心意”的生活得益于宜宾“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的实施,吸引了众多智能制造企业来宜,从而带动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
就业岗位只是智能制造产业带动的一小部分。此外,它也带动了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
今年5月9日—5月11日,第一届中国国际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大会在宜宾举行,在其会展活动上,浓缩出智能制造与其他行业的关联。着眼宜宾,智能制造与汽车、轨道交通等宜宾市大力发展的其他新兴产业融合互动,在互联网汽车、车联网、智轨交通(人工智能交互技术)等领域开展探索和实践。
目前,宜宾100余户智能终端生产企业、30余户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通信运营商共同组建宜宾市智慧社区产业联盟,致力于智能家居、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的建设;朵唯、中兴、领歌、明德等企业生产的智能水表、智能医疗设备、智能机器人、智能门锁等设备,正逐步在宜宾的水务建设、医疗健康、养老领域运用和推广……
宜宾市工业和军民融合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宜宾将瞄准科技革命新风口,抓住5G商用契机,进一步招大引强,全力打造以智能手机、半导体、物联网、车联网为主的国内一流智能终端产业基地,促进产业规模加速集聚,促使产业层次向高附加值、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域跨越提升。
产教融合 智力支撑日渐完善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人才。审视当前,在宜宾产业发展的大变局中,智力支撑显得尤为重要。
自2016年,我市发力智能制造产业以来,围绕全省“5+1”和宜宾产业发展需求,成立了四川省智慧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智能云谷创新研究中心,与省教育厅开展厅市共建“四川省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试验区”,引导高校和本地企业校企共建“产教融合战略基地”,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与此同时,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也于2019年3月开园,引入清华启迪集团实施整体运营,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宜宾同济汽车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智慧信息系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多所产研院以及邓中翰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团队正式成立和入驻运行。
不仅如此,我市还建立产研院需求对接制度,着力推动高校、产研院(工作站等)与企业开展项目联合攻关、技术研发等合作,实现高校、产研院(工作站等)科研资源与企业产业充分融合。
电子科技大学与宜宾本地智能终端企业的合作就是产教融合的有效实践。
2017年12月初,电子科技大学与朵唯智能云谷创新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校企双方决定在“基础技术研究、高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三个层面进行广泛的合作。
“和朵唯合作这一年多来,我们一起向省、市科技部门申报了3、4个项目,也建立了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基地,正为电子科大以及宜宾市培养科技人才。”7月7日,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宜宾分院副院长何建介绍,目前由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宜宾分院组织牵头,与电子科技大学、宜宾学院、四川朵唯、四川领歌智谷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长江华云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的智能终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也正有序推进。
何建表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是开展智能终端的技术应用基础及创新性研究、培育高层次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撑的实验室。主要致力于智能终端芯片研发、智能终端可靠性研究、智能终端软件体系研发三个方向,为宜宾市及四川省新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供原创共性核心技术及示范应用,提升其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往无前,持续发力智能制造,我们欣喜地看到,宜宾闯出产业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