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长江经济带动态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成立仪式在浙江嘉善举行

原标题: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成立仪式暨2019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高端论坛”在浙江嘉善举行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成立仪式暨2019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高端论坛”会议现场 本网通讯员 吉典典/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查建国 仝薇 通讯员 吉典典)7月20日,由浙江省嘉善县人民政府、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成立仪式暨2019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高端论坛”在浙江嘉善举办。

校地合作发挥高校智库综合优势

浙江省嘉兴市委常委、嘉善县委书记许晴,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涛分别致辞。

许晴表示,近年来,嘉善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主动接轨上海、扩大开放、融入长三角方面迈出新步伐”的要求,确立并坚守“接轨上海开放发展”的战略思想,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走出了一条依托大都市加快发展的特色之路。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核心区,嘉善肩负着引领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此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双方在强化战略合作、实现合作共赢上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是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最新举措和重要成果,不仅为嘉善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也将更好地服务整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许涛表示,聚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要特别注重发挥教育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作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重要内容,示范区应在教育一体化方面先行先试,把高品质的教育资源、高水平的创新优势和高层次人才要素转换为强劲的发展新动能。教育在示范区建设和发展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改革成果共享的价值。在示范区内积极探索推广教育综合改革的经验,联合培育产业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构建长三角地区现代化教育的新模式,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教育改革成果的共享。第二,以教育为基础共建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示范区应整合长三角教育资源,协同攻关“卡脖子”技术,推进长三角成为科技创新的发动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主推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发展,持续突破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关键核心技术。第三,打造教育国际化品牌。示范区应聚焦教育国际化,加快引入国际优质教科资源,推动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许涛指出,“上海财经大学多个团队十年如一日,厚积薄发,持续研究长三角一体化,例如连续16年编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关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希望我们共同为画好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工笔画’增色添彩,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为嘉善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智力资源。”他表示,依托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结合嘉善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一轮发展机遇,上海财经大学将充分发挥高校智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的综合优势,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

据了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由嘉善县政府与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合作设立,聘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原秘书长范恒山担任名誉院长,上海财经大学张学良教授担任院长。现场还举行了首批首席专家和特聘研究员聘请仪式。

校地协作完善示范区合作共赢模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范恒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党委书记、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院长刘莉亚先后围绕“逐梦一体化 奋进示范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范恒山表示,一体化的本质是资源要素无障碍地自由流动和地区间全方位开放合作,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要切实把握好三个关键方面。第一,要把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体化的根本目的。长三角要以一体化为引领,科学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面作用,从提高认识、转变方式、优化环境等方面着手,抓住集聚创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品牌引领、加强平台支撑等关键环节,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二,要把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体化的核心内容。营商环境涉及面宽、感知度高,影响全局,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要以保护产权、促进信用、维护公平等为重点,体现稳定性、透明性和可持续性,使投资者可把握、可衡量、可预期和可信赖,通过重点建设带动全面改革创新。第三,要把形成全球竞争优势作为一体化的关键导向。在做强地区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协调联动形成区域比较优势,通过扩大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强化自主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创造,将区域比较优势提升为全球竞争优势,使长三角区域成为世界发展高地和创新高地。

侯永志认为,新时代的现代化要求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是在效率、公平和可持续之间寻求平衡,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内容和最基本的要求是建立现代经济体系。从区域层次上看,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发展高质量的经济活动,而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贵在协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必要之举在于实现规划和政策的真正对接、合力打造一系列高端产业集群、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建立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

严军表示,长三角地区肩负着重要的特殊战略使命,要破除条条框框、思维定式的束缚,进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为此,长三角地区需要:第一,构建更加有效的合作机制,不断增强区域合作竞争力和协同发展能力,逐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当中的位置,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第二,进一步积极培育市场化的导向,着力建设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第三,需要进一步突出组团式的突破,着力打造更高能级、更强示范的功能区域。第四,进一步突出集成化效应。

王振表示,长三角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地带,对长江经济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一体化示范区应该有四个方面的示范需求:示范最高标准的生态治理、示范紧密协同的产业创新链建设、示范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设、示范三地共享的优质公共服务供给。

张学良提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可以说,长三角一体化已经迈入了新的阶段,长三角地区不仅肩负着代表中国参与全球世界级城市群竞争的使命,更肩负着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探索和试验的责任与担当。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包括上海青浦、浙江嘉善与江苏吴江,我们要在机制体制上,探索如何从嘉善人、吴江人、青浦人成为“一体化示范区人”,探索上海人、浙江人、江苏人、安徽人如何成为“长三角人”,下好一盘棋与先手棋,算好成本账与收入账,建立好财税分享机制。同时,继续发展和强化长三角的县域经济、走廊经济、都市圈经济、新型飞地经济与毗邻区经济,各地区把自己的长板拉长,变城市个体优势为长三角共同区域优势。

陈雯首先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跨界区域协调机制中的资源、生态与环境基础及协调机制进行了介绍,随后从自然资产、生态品、生态经济的角度提出生态资产应该如何转化为经济价值,并结合实地调研经历进行了讲述。最后陈雯提出:美好生活,从健康食物开始;美丽的长三角,从资源、生态与环境保护开始。

刘莉亚针对“长三角的僵尸企业的现状、形成原因、负面影响和政策建议”进行了详细论述。首先,长三角地区僵尸企业存在数量不少、行业分布较为集中、民营企业居多的特点。其次,行政化干预、银行理性选择、通过所谓的市场化手段干预银行信贷决策是形成僵尸企业的重要因素。再次,僵尸企业的存在除了造成信贷资源配置扭曲从而影响正常企业的投资机会和创新力之外,还会造成银行将成本转嫁给正常企业、造成货币政策扭曲和去杠杆错位等负面影响。最后她提出了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减少行政干预、减少财政补贴、关注行业异质性、差异化施策等政策建议。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gd/gd_rwhd/xslt/201907/t20190730_4947053.shtml